top of page


從 "朝日正念" 到 "和好表達藝術治療" 的機構發展之路
一路走來服務過兒童、親子、婦女、自閉症、智障人仕、認知障礙症老人等群眾,了解到偏見、標籤和角色定型等思想框框對不同人仕的生活、成長和身心靈健康發展所做成的阻礙 遇上選擇性緘默性的孩子 多年前我在某非牟利機構教兒童瑜珈,學生當中有一對從外國回來、缺乏表情而且不說話的姐弟。無論我用廣東話或英語教學,他們都沒有任何語言或感情回應,連用點頭和搖頭示意都不願意;我一直希望我的課堂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樂趣,否則事倍功半。在不了解學生意願的情況下教,實在讓我很困惑。偶然間看到他們跟家長說話,才知道姐弟倆有時會跟家人溝通。後來知道這是選擇性緘默症( SelectiveMutism),是焦慮症的一種,原來在他們的沉默背後充滿了不安。 說不出的感受 其實不只是緘默症的孩子,大部份孩子都說不清自己的感受。一來是語言未發達;二來是要把「不開心」說出口其實也不容易;加上我們的文化不習慣表達感受,大部份人都不懂得聆聽和處理別人的感受,我們都缺乏自由抒發情感的空間。在我遇過的孩子當中就不乏會抑壓情緒、掩飾、難以說出感受、或是行為被憤怒支配的孩子。 東周刊103期2019-10-1
2022年5月22日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