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 "朝日正念" 到 "和好表達藝術治療" 的機構發展之路

  • 作家相片: Liz Tong
    Liz Tong
  • 2022年5月22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11月17日

一路走來服務過兒童、親子、婦女、自閉症、智障人仕、認知障礙症老人等群眾,了解到偏見、標籤和角色定型等思想框框對不同人仕的生活、成長和身心靈健康發展所做成的阻礙

朝日正念工作室_兒童故事瑜珈

遇上選擇性緘默性的孩子

多年前我在某非牟利機構教兒童瑜珈,學生當中有一對從外國回來、缺乏表情而且不說話的姐弟。無論我用廣東話或英語教學,他們都沒有任何語言或感情回應,連用點頭和搖頭示意都不願意;我一直希望我的課堂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樂趣,否則事倍功半。在不了解學生意願的情況下教,實在讓我很困惑。偶然間看到他們跟家長說話,才知道姐弟倆有時會跟家人溝通。後來知道這是選擇性緘默症( SelectiveMutism),是焦慮症的一種,原來在他們的沉默背後充滿了不安。


說不出的感受

其實不只是緘默症的孩子,大部份孩子都說不清自己的感受。一來是語言未發達;二來是要把「不開心」說出口其實也不容易;加上我們的文化不習慣表達感受,大部份人都不懂得聆聽和處理別人的感受,我們都缺乏自由抒發情感的空間。在我遇過的孩子當中就不乏會抑壓情緒、掩飾、難以說出感受、或是行為被憤怒支配的孩子。


朝日正念工作室:東周刊訪問

東周刊103期2019-10-16 親子天地 資優教室 專題採訪


2019年初【朝日正念工作室】正式成立

當我在搜尋改良教案時遇上了故事瑜珈,讓我初次認識到用想像力引導課堂不但有趣,還很有效。進而認識到表達藝術治療,一種靈活運用舞蹈、音樂、戲劇、視藝、文字創作五種藝術的心理治療方式:

  • 溝通無障礙:透過全身所有感官去表達自己、抒發情感,不單靠語言表達的話,溝通就不再有限制。

  • 擺脫對錯和偏見的自由表達:在想像力的世界裏可以包容所有的一切,在藝術的表達裏沒有對錯、沒有隱瞞、沒有不懂說出口的事。

  • 情緒抒發和轉化:透過藝術表達,情緒和壓力得到釋放;透過留意自己的創作過程和藝術表達,可以從煩惱中抽離,較客觀地看清自己和整體狀況;治療師則從旁陪伴,配合客戶當下的身心狀態及治療目的建議適合的藝術活動,逐步向內探索、打開心結。


從 "朝日正念" 到 "和好"的機構發展

從 "朝日正念" 走到 "和好表達藝術治療" 的機構發展之路,簡單來說就是從「故事瑜珈」演變到現在結合表達藝術治療、正念靜觀、和心理創傷治療的服務形式,不變的是依然信賴五感藝術、想像、和正念靜觀的力量,只是現在比以前更有能力深入轉化傷痛,更適合服務不同能力、不同需要的人。到了今天,以輕鬆又貼近客戶需要的藝術心理治療方式提升大眾身心靈健康便是和好表達藝術治療的服務理念。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