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混沌少年時 Adolescence

《混沌少年時 Adolescence》中最深刻的一幕,是這個從心理師的位置望向主角的鏡頭。主角邊咬著心理師為他做的三文治、邊陳述殺人的經過、邊推搪著自己的罪過,此刻的他像極了一個缺乏同理心的5歲小孩。


混沌少年時 Adolescence

他對死亡沒有真實感、不理解生命的重量、對暴力傷害他人致死沒有絲毫罪疚感;食物象徵母愛,這刻的他比起認錯承擔責任,大概最擔心承認自己的罪會失去心理師對他的關愛(主角對心理師產生了移情 Transference,把心理師當成了母親/戀愛對象)。在影集開始時有個相似的片段:當警察播出他殺人經過的閉路電視片段後,房間只剩父親跟他二人,他執著地要求父親看著他,深怕父親對自己失望。


身為治療師,觀賞影集時感受很深,因為當中有很多片段都感覺似曾相識。有關主角的憤怒調節障礙、自我形象低落、學校的同學普遍缺乏同理心、霸凌成為校園的主調⋯對應的方法,可能便是我一直以來強調的:



表達藝術治療

【藝術創造的力量】


任何形式的藝術創造都可以抒發及調節情緒;透過藝術表達,認識自己及建立自己的世界觀。在創作過程中,應付著物料、環境、和時間的限制,克服困難,發展出耐性和解難能力,累積成就感。人生就好像創作,可以有自己的主張,但也需要在限制中取得平衡。(閱讀個案分享了解表達藝術治療形式


《 Anxious Generation 失控的焦慮世代: 手機餵養的世代, 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一書提出,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出現,把人類成長的必要經歷完全扭曲。我認為,結合遊戲及藝術創造的表達藝術治療可以為他們的成長發展找回一些平衡。




在劇集播出後,英國社會熱烈討論如何管制社交媒體及限制青少年及兒童使用智能手機,跟 Anxious Generation 倡議的社會改變策略一致。如果未讀過又有興趣了解這個議題的朋友,非常推薦你們也來讀一下。

留言


bottom of page